清末医疗卫生,清末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

交换机 1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末医疗卫生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清末医疗卫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如何评价1910年哈尔滨鼠疫传统医学无能为力,伍连德力挽狂澜?
  2. 请问有比较懂的朋友,清朝乾隆时期的整套古医书,现在市场上有多少价值?
  3. 先驱!中国流行病学开拓者伍连德,是如何消灭了肆虐清末东北的黑死病?还有何贡献?
  4. 清朝是怎样防治天花的?

如何评价1910年哈尔滨鼠疫传统医学无能为力,伍连德力挽狂澜?

清乾隆年间,诗人师道南著有《死鼠行》一首: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渗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

清末医疗卫生,清末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第1张图片-斗得医疗服务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说师道南作完诗没几天也死于鼠疫,未满30岁,鼠疫之凶险,由此人此诗可见一斑。鼠疫即西方的黑死病,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

传统医学虽然喜欢自诩“治未病”,但事实上在卫生防疫方面毫无建树。在面对鼠疫这种极为凶险的传染病时,传统医学只能坐以待毙,而西方的传统医学面对鼠疫同样无能为力。

但伍连德博士学习的是发端于西方的近现代医学,他熟谙细菌学、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学,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对抗鼠疫之传播。他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经路,并***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伍连德一时被国内外誉为防疫科学的权威。

清末医疗卫生,清末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第2张图片-斗得医疗服务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伍连德博士遵循的是科学的原则,这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传统医学一不具备科学基础,二缺乏自我更新进步的动力和能力,被淘汰是必然的,靠行政力量维持或可苟延残喘,但不会长久。

传统医学是验方医学,不关东西!

①青霉素的发明就是验方;

清末医疗卫生,清末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第3张图片-斗得医疗服务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在普遍***用的砒霜治疗白血病,也源于验方:上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可以治疗淋巴结核癌症

后来经不少人改进,纯化成针剂后成为标准治疗方案这个验方用法虽然西方也有,但在西方也没能发扬光大。

③根本的出路还在自然界,比如SARS病毒感染的抵抗,最后还来着自愈的抗体公共隔离只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并且是只对传染病有效。犹如癌症,一直想做疫苗接种抗癌,怕是最后也得用到自然界进化的一种生物机制。

清朝末年(1910年10月),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的一家旅馆,来了两位神色慌张的住客,二人走路摇摇晃晃,面无血色。第二天,老板娘发现二人死了,发病前症状都一样,发烧、咳嗽、吐血。死后全身发紫。

一个月后,相同的症状,相同的死人铺天盖地发生了,重灾区就是现在的哈尔滨道外区,清朝这地方叫傅家甸。刚开始发生的疫情人们不知道如何防范,能做的就是纷纷逃离了家乡,这样以来,造成了疫情的扩散。

到后来,日、俄医官发现是鼠疫造成的。清***意识到了情况危机,急忙委任剑桥医学博士武连德为东三省总防疫官,全权处理疫情。

武连德临危受命,很快来到了重灾区。他马上想到,鼠疫杆菌是由跳蚤咬了染病老鼠后,又咬人才得以传播的,这与***传播方式不同。但是此时正值隆冬,哪有那么多跳蚤呢?这疫情到底是不是鼠疫呢?武连德产生了怀疑。

为了慎重起见,他解剖了尸体,结果发现这是一种新型的鼠疫,它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它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也就是说,按照传统防疫不起作用。传统防疫就是消灭老鼠,因为老鼠身上带有病菌。

武连德把这一重***现告知了北洋医学院首席教授迈斯尼,迈斯尼一听连连摇头,他根本就不信武连德这说法。从来没有出现过鼠疫有飞沫传播造成的疫情,迈斯尼坚持消灭老鼠。但是奇怪的是,迈斯尼解剖了无数老鼠,就是没有发现带病菌的老鼠,换言之,传播不是老鼠造成的。

就在迈斯尼坚持己见的时候,这个国际防疫专家感染鼠疫死了,这震动了全世界。武连德坚信自己判断没错。防疫重点是人而不是老鼠。也就是说传染源是人造成的,灭老鼠没有任何效果。

武连德首先想到了尸体,这些尸体必须尽快处理,这是病菌的源头。他来到到郊外一看,尸体堆积如山,这些传染源必须尽快掩埋,否则不堪设想。可是东北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土地冻的坚如钢铁,根本无法掘坑。唯一办法就是焚烧。可是老百姓相信入土为安,都极力反对。

认识一个问题,只有认识到本质才是真的认识,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处理问题。而中医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实在,所以不能正确认清内部逻辑,难以正确处理问题。逻辑类的问题,古希腊人在公元两千多年前就开始研究了,当时已经总结出了逻辑方面的正确规则。但是现在的很多中国人在逻辑上缺乏基本素养!

偷换了概念: 伍连德控制了鼠疫传播,并未把患鼠疫病的人治疗康复

中国人传统观念,人死要停灵7日,供亲朋吊念,然后入土为安。这恰巧为鼠疫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伍连德的要求下,当时的清***强力推行,死者立即火化,接触者隔离。在当地***取各种灭菌消毒手段。

通过近现代科学手段,科学家发现了微生物,然后医学工作者发现这些微生物导致人得病。

针对这种类传染疫病,基本有3种防治措施:

1.治疗:把患者治好康复。无疑,这是最好的办法,也最能体现医疗的作用。

2.免疫预防:在现代免疫学出现之前,无论传统中医或西方医生就都有类似“种痘免疫”的做法。

3.隔离:没办法的办法,特别是对发病快致死快的传染病。

疾病防治,要基于对疾病的认识。现在,普通人都有一定科学常识,医学常识:病因单纯的病,西医方式可能更快,比如病菌感染; 而亚健康等原因复杂的病痛,要找中医调理才好。

传统中医注重患者自身,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是整体的理论; 现代医学,分科而学(即科学),强调外因,讲究去除外来病因。二者各有优缺点,但并非水火不容,只是侧重点不同。

请问有比较懂的朋友,清朝乾隆时期的整套古医书,现在市场上有多少价值?

一部图书古籍的价格是由多方面原因所决定的,和这部古籍的刻印刊行时间、稀有度、品相、作者和内容、甚至制版的水平和印刷使用的纸张都有关系。

一般来讲,书籍的刊印时间越早越珍贵,因为纸张相对于其它古物更不易保存,千年的陶瓷、古币很多,但是书籍很少,就是这个原因。

清乾隆时期距今不到三百年,但是乾隆时期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却被列于国家的古籍二级标准,可见乾隆时期好的古籍是很有价值的。

另外要看你这部古籍的存世量,是很稀有的珍本秘本还是印刷量很大、很普及的医学著作之类。

还有,你这部书虽然是一套,但是其中有没有配本,有没有内页残损,有没有虫噬、鼠咬、烟熏、水渍等等情况,这些都决定该书的价值。

另外该书的内容,如《本草纲目》、《医宗金鉴》、《寿世保元》等等这些公认的医学名著,要比一般的古籍价值大。

还有就是,官刻本书籍比坊间刻本价值高很多,所以你这套古医书的具体价格有看实物才能确定。一般明清时期的医学古籍全套完整的,一册价格在两三百元到千元左右,残缺不全的价格很低,一般在几十至百元。

医学古籍价格偏低是由市场决定的,在书籍收藏市场,医学古籍不太受追捧,这是因为一般人看不懂,买回去没有可读性。


先驱!中国流行病学开拓者伍连德,是如何消灭了肆虐清末东北的黑死病?还有何贡献?

国士无双!伍连德不仅仅是中国流行病学的先驱,更是创造了诸多中国医学界的第一!

设计并推广了中国第一个口罩,参与筹办了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等20多所医院医学院,发起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并担任第一届会长等,当然他最应该被历史铭记的就是用先进的医学科学知识消灭了晚清肆虐东北大地的鼠疫,挽救了无数白姓。当然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伍教授贡献更多的是控制疫情扩散而不是治疗染病患者,毕竟1910年世界上还没有抗生素。

下面我们回顾了解下伍教授是如何阻击鼠疫(黑死病)的,1910年10月底满洲里出现了第一例鼠疫死亡[_a***_]随后几天迅速传播扩撒,两周之后在哈尔滨的傅家甸彻底爆发,两个月内传遍吉林辽宁直逼山海关内,官方统计每月死亡近万人实际死亡人数无法预估。12月底伍连德临危受命担任东北总疫官赶赴哈尔滨负责东三省疫区防治工作。

起初在日俄两国医务人员建议和指导下,东北各地开展了广泛的灭鼠运动,但是不仅疫情没有得到任何有效控制并且所有老鼠解剖均没有发现鼠疫杆菌。伍连德根据经验和实际探察总结出此次鼠疫不同于以往的鼠疫的血液传播,应该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在走访到了当地许多医生了解到,确实有很多非接触传染者,这也证实了他的判断并命名为肺鼠疫。并且由于民间传统思想作祟,死者都要停灵数日,并且随着死亡人数大幅度增加和东北寒冷天气影响死者大多堆积城外,成为一个巨大的传染源。

随后伍连德制定数条措施来控制疫情,首先进行人员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其次佩戴口罩,这种用简易面纱制作的口罩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最后建议清***封锁山海关和关闭铁路运输,防止更大范围的传播。此后疫情得到了很大程度控制,但是并没有被消灭。于是伍连德上书清***下圣旨焚烧死者尸体,此举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毕竟入土为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观念,最终在***的鼎力支持下于1月底焚烧了鼠疫死者尸体,日俄两国也在当时辖区效仿纷纷将辖区死者尸体焚烧,包括已经下葬的死者。

至此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患病和死亡人数逐渐下降,直至1911年3月1日当天哈尔滨死亡病例为0,宣告肆虐东北4个月死亡6万余人的疫情终于被控制消灭。回到关内醇亲王载沣授予亲伍连德二等双龙勋章,并授予当时医生最高荣誉陆军蓝翎军衔及医科进士。此后伍连德先后参与了山西鼠疫、东北二次鼠疫以及上海霍乱等各地疫情防治,针对现代医学薄弱的现状他积极筹办学校和医院发展现代医疗卫生人员。

2007 年,诺贝尔奖官方公布了 1901至1951 年所有提名但是没有获奖的科学家,在生理和医学奖中伍连德赫然在列,成为第一个贝诺贝尔提名的中国人。

清朝是怎样防治天花的?

于十七世纪肆虐中国北方的天花对于之前僻处东北渔猎为生并无免疫能力的清朝皇室而言无异于一次浩劫,顺治皇帝即得天花而死,康熙皇帝幼年也得过天花,死里逃生。那么,清朝,尤其是清朝皇室是怎样防治天花的呢?

图/顺治帝

避痘

这是最为原始的一种方式,如果用医学术语的话,就是隔离。清朝满洲贵族们已经发现在汉地或是说在人口密集人员杂处的地方更容易患天花。于是为了逃避天花,他们选择到荒郊野岭人口稀少的地方(一般称为“避痘所”)去躲避。这还不算,在满洲贵族刚刚入关时甚至规定如果京城中有人得天花,一经发现,马上要逐出都城二十里。顺治帝也规定在疫情爆发期,任何人不得向他告御状,否则就要格杀勿论。

但这种方法的效果显然不是很明显。就算是对天花严防死守,顺治皇帝依然因为天花而死,看来单纯的避痘是很难行得通的。满洲贵族也不得不寻找别的方法去控制天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末医疗卫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末医疗卫生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鼠疫 疫情 天花